广州日报讯 一根头发的厚度约是80微米,人眼视网膜厚度约为150-300微米,往眼睛内黄斑区注射药物,几乎相当于要穿过复杂的眼睛结构将药物精准注入一根头发的直径宽度中,目前人手操作很难做到这种精准度,然而,机器人可突破这一难题。
昨日上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中心林浩添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黄凯教授团队等多家医、研、产机构自主研发出5G远程高精眼科手术机器人。上月,该机器人在海南省眼科医院成功开展了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发布会上,林浩添介绍,这场手术的测试者是12只兔子,手术很成功,经过一个月观察,没有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继广州-海口跨海远程5G手术机器人实验之后,下一步将计划前往更远的地区例如高原地区测试,预计年底或明年将开展临床研究,未来,这项新技术有望真正应用到患者中,人们在家门口将可拥有专业资深眼科专家远程手术的医疗服务。
林浩添教授介绍,这是一场医工结合的合作,前后酝酿了长达十年,团队探索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手段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当下,熟练掌握眼底手术的医生不足1000人,随着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等眼病患者的增加,人们对眼底外科医生的需求非常大。然而,眼科手术对医生操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受限于人手的生理震颤和抖动,要达到微米级的精细稳定操作极富挑战,培育一名眼底医师更是需要十年以上周期。如果能实现5G眼科机器人远程医疗的模式,将可大大缩短人们就诊的时间和距离,也可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实施手术,“手术机器人有一套算法系统,可以将人手抖动过滤,提高精准度。”
“一根头发的厚度约是80微米,人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约为150-300微米,要把药物精准注射到视网膜间层内,临床上还未能达到这样的精准度,只能注射到眼球腔内,但是采取机器人手术的方式,可以突破这个难题。”林浩添介绍,机器人可以达到人类所无法达到的精准度,将药物更准确送到病变位置,帮助药物更好发挥作用。
站立在机器人面前,参与研发的黄凯教授介绍,这次医工交叉创新团队通过多学科融合、软硬件协同开发的方式,全自主研发出眼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部件——独特的串并联构型机器臂结构,可以实现微米级精度的远程运动中心控制和末端重复定位。该机器人能够模拟和替代人手操作,过滤人手震颤和抖动,并通过5G远程通信技术实现跨空间限制的高精度手术操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随着国内二胎、三胎政策的放开和汽车消费市场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更多信息、产品往往只火于一时,经典、传奇方能...
是时候大通纯电MPV了!当“电动、智能、舒适”成为MPV消费者选...
BJ60刚刚面世,就凭借一系列惊艳的技术指标,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